马克思主义学院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部门新闻

以研课促提升,让原理“活”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开展课程质量提升活动

来源:  日期:2025-10-16  点击: 10  【字体:


本网讯(记者 孙妍)为破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难点痛点,让理论教学跳出“抽象化”困境、更具吸引力与说服力,1014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于A5-303教室组织了一场独具特色的研课活动。全体任课教师齐聚一堂,以“问题导向”共同为课程教学“把脉问诊”,活动由教研室主任李根生主持,刘海鸥教授到场点评并进行指导。

研课聚焦“资本主义上层建筑”,教师各展授课巧思

张继艳、王田田两位老师率先围绕“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展开授课。张继艳老师以“资本主义内部竞争的矛盾”为切入点,层层剖析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与职能资本主义“民主”的内涵及民主制度。王田田老师以“美国政府停摆”这一热点事件为引,带领大家思考事件背后的制度根源,进而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职能与民主制度特点。

研课活动现场(孙妍 摄)

研课深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共探教学核心要点

吕欣欣、陈明、阎建锋、李根生四位老师随后聚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享教学设计与思考。吕欣欣老师以“不幸的皮尔先生”故事导入,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资本原始积累、生产关系特征及经济危机规律串联讲解。陈明老师通过互动提问引导大家思考“劳动力如何成为商品”,重点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及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阎建锋老师则从“教学实效”出发,强调该部分内容需“抓重点、建框架”,明确指出“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教学核心,建议简化非重点内容的讲解,避免学生陷入知识误区。

研课活动现场(孙妍 摄)

研课共议教学细节,集体献策优化课程

研课过程中,老师们打破“单向分享”模式,围绕教学细节展开深度交流:针对“导入设计”,讨论如何让案例更贴近学生认知;针对“案例选取”,分析如何平衡“经典性”与“时效性”;针对“讲解逻辑”,探讨如何让理论推导更易理解;针对“语言表达”,交流如何减少“学术化晦涩感”。每一位老师都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具体建议,为课程优化凝聚了集体智慧。

专家精准点评研课成功,明晰教学优化方向

刘海鸥教授对各位教师的授课设计进行了细致点评与精准指导。他首先肯定了老师们“以案例带理论、以互动促思考”的教学思路,认为导入环节结合实际案例或热点事件,有效解决了理论课“开篇难吸引”的问题。

其次,刘海鸥教授建议在讲解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时可增加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案例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制度形式多样性下的本质一致性”。同时要推动“教学语言转化”,将学术语言转化为学生易懂的生活化表达以增强课堂亲和力;部分案例讲解可适当拓展,与当下现实情况结合,让理论“落地”。

最后,刘海鸥教授鼓励老师们持续深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从“课本”走进“头脑”、从“理论”融入“实践”。

此次研课活动,既是一次聚焦教学痛点的“集体会诊”,也是一场凝聚教学智慧的“思路共创”。它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搭建了精准优化的实践平台,将专家指导与集体经验转化为课程提质增效的实际动能,助力理论教学在破解抽象化难题、贴近学生认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真正实现“让原理活起来、让教学实起来”的目标。